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9.校務發展計劃研究

9.校務發展計劃研究

校長是學校的領導者,透過校務計畫之整體性計畫、未來性計畫、程序性計畫、績效性計畫等校務計畫功能的發揮,有效結合學校之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的資源,以達成學校目標。詳細參考文章或網頁如下:

☆楊進成(民89):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9-1. Realizing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 Process

9-2.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9-3.School Development : All our schools hav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9-4.Norwich School: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2004-2007.
9-5.EXAMPLE SCHOOL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15 則留言:

Fashion Girl ── 孟慧 提到...

不可否認,有效的教育者做作出有效率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必須基於正確的資訊。
(Effective educators make effective decisions,
decisions based on accurate information.)
亦即如果教育家掌握了有利的資訊或知識,然後加上學習到確切的能力、技能及態度,了解學生學習型態,這樣的教育家都能夠判斷適切的課程、決策以達到任何該校想達到之目標。

傳統上,學校教育工作者擁有的資訊、數據多半只是來自於生成績,參考學生表現狀況,但是隨著權力漸漸分散於學校每位教職員的手上時,學校擁有的數據資料不再只是當作學生成績的比對,而是協助學校教育工作者作出更好的決定,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服務學生以及社區。當學校面臨危機時,也可以用這些蒐集來的數據資料轉化危機,協助學校順利解決問題,文章中也提及,每位教職員可以分工負責不同部分的數據資料,適度讓教師共同參與資料蒐集可以獲得更深入的班級數據資料,並且可以為數據資料作更合理的解釋,雖也有學者提出讓教師參與的缺處,但是學生認為適度給予教師機會參與勢力多於弊的。

擁有有力的數據資料最終目標即是為了改善學校現況,協助學校教職員能夠在決策下一步行動時進而順利達到學校目標,但是前提之下這些目標必須被具體清楚的定義,這樣一來才能使這些蒐集的數據資料發揮功能,也許不是所有資料都會被使用到,但是多一份數據資料即多一個籌碼以因應不時之需,使學校能夠時時將危機化為轉機,建立起優質的學校。

Melody 提到...

教育工作者常依據身邊既有的資訊作決定,而資訊是否精確以及收集過程是否有效率,關係著決策品質的好壞,甚至影響整體學校的運作,因此學校有必要建立一套資料庫,隨時更新各種數據資料,以應付任何可能突發狀況做出最精確的判斷。建立資料庫的目標在於教育工作者可以藉由掌握精確的學生資訊,以此評鑑課程、教學方法等,隨時體察學校運作是否順暢,指出學校須改進的部份。
資料收集內容包括學生出席率、成績、留級狀況、標準化測驗結果等,這些數據可作為學校運作的基線,使學校之間能互相進行比較。此外,教師針對學校實務運作所進行的研究也可納入資料庫內容,如人種誌研究與行動研究。藉由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結合教室行動現場,教師可徹底檢視學術研究的實用性,找出適用於其情境、具有效能的理論,以提升教學績效。資訊收集完畢應繼續後續動作,亦即透過系統分析收集到的資料,發現潛藏問題及可改善空間,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改善作業才是建置學校資料庫的目的。
由於決策是以所收集到的資訊為基礎,不斷更新改善資訊的觀念顯得非常重要,學校若能隨時更新資訊,即能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自我檢視,較易於發現潛藏的缺點,自然而然就會針對不足之處改善。因此持續更新資料庫將可不斷地進行學校改善工作,學校效能也自然提升。

Unknown 提到...

很多教育的實證研究都是在回答文中提到的問題:「Is there a better way?」文中提到我們常慣於評鑑學生的讀寫能力以及數學成就,但很少評鑑學生的管理能力、學習風格或是其他足以影響他學習成就的因素。Data-driven的目的就是在獲得可測量的改善,而其挑戰在於資料的蒐集、如何有效的分析、客觀解釋以及利用這些資料。

本文中也提及教師與教學研究者的角色問題。雖然本文認為兩者角色、目的、蒐集的資料類型有不同之處,但我認為本質是相同的,就是改善教學,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所蒐集的資料有助於學校的改善,可以用來評斷個人的學習成效,而要有效利用資料持續改善的觀念以及聚焦特定範圍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滿多在第一線的教師都忽略掉,往往單純只以單一指標去評量教學成效(如考試成績)不但會抹殺學生的多樣發展,也失去持續改善的機會(老實說我也是被情景嚇到,不想去當高中以下的老師,我個人認為全人教育很重要,成績其次),共勉之。

Johnson, James H (1997). “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 ERIC Digest. URL: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7-3/data.html

Adventure Ginny 提到...

方向與努力

學校的行政工作者在進行許多行政改變、決策甚至是變革時,當面臨過去運作的機制或舊有的工作模式,心中常會存在一個如同文章中所形容的問題是「事件的價值是因為我們長期做它, 或是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它的價值」。
這個問題的核心涉及了決策方向的判斷,策略的發展與後續一連串的行動,甚至影響最後的結果,俗云:對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意即在此。
許多學校資料的蒐集面向,因就於過去的傳習方式,著重於學校整體面的資料,如學生人數、性別、班級數、硬體設備等資料,以及各項如課程教學等行政作為;但如此的資料僅僅能提供一個關於學校的概略描述,對於深入班級、教師、教學現場、學生、家長等等各角度的微觀風貌,並不能促進深入的瞭解與探討。如果學校的核心功能是設定在教與學層面的話,顯然明見的是,現時中的資料將無法滿足學校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需求。
因應教育環境中品質績效的倡導趨勢,以及提升學校本位管理中的卓越發展的經營責任,個人認為校長必須正視學校正確與真實的資料收集問題,關注建置學校本位資料庫;該資料庫發展之其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論在知識管理、TQM或學習型組織等理論中都能得到應證。
以現場實務工作者角度出發,為能將資料庫的建置充分運用於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校長在推動學校本位性資料庫建置時,可以將TQM理念融入以下數項資料庫建置工作中:
一、具體落實全面參與理念:資料蒐集的來源應來自各個方向,校內每一位成員都可以是資料蒐集的參與者,如教師蒐集班級學生學習等資料,行政人員充實各項校務資料。
二、針對資料蒐集系統進行持續改進:資料蒐集的系統與方式(法)應隨著學校、學生、教師、家長、或政策趨勢等因素,持續進行改進或增修,以能提供學校與時俱進發展過程的需求。
三、將事先預防的概念落實於資料庫的運用:資料庫所蒐集的資料必須運用於校務推展,始能發揮其原有價值。故此,當資料庫的資料匯進時,應以防範未然的角度,分類運用於校務工作的推展、規劃與改進上,就能幫助學校各項工作事前規劃完整、事中順利圓滿、事後回饋改進。
四、以顧客滿意為庫料庫建置的目的:學校核心功能為教與學,資料庫的設置目的也應以此為目標,而非淪入非教育性的思維,如作秀、噱頭等意義。也因此,資料庫的內容與蒐集方式,也應以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為主軸,方能落實於學校教育的提升。。
五、重視成員的發展訓練:組織成員專業成長對組織未來發展是有益處,尤其在資料庫建置的過程中,唯有成員不斷學習關於資料蒐集與資料使用等等相關知能,才能夠真正發揮資料庫的效益與使用價值。這些發展訓練活動形態,可以是研討會、小組會議、觀摩,校外參觀或工作坊等型態進行。

yh 提到...

及時和準確的蒐集學生學習資料,讓有效的教育工作者作出有效的決定。數據的使用可以改善教育嗎? McLean認為:實施一個完整的計劃,數據收集和使用可導致以改善教育並沒有其他教育創新上個世紀。以往在學校中,用收集到的數據來評估學生的表現;但隨著權力下放,教育工作者則有賴相關數據,以幫助他們作出更好的選擇和發掘更好的方法來服務的學生,並且可以識別學生遇到困難而儘可能較早提供幫助,進而衍生出教師行動研究的需求。
趙長寧(民國90)指出「行動研究」並非一全新的概念,它深受1920年代杜威進步主義的影響。杜威特別強調教師在教育研究中的角色,並指出唯有讓那些直接從事教學的人主動參與教育研究,才可能解決教育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之間的隔閡。所以從事教育研究的最基本動機之一便是致力於改善學校情境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有效的協助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相關研究指出了教師參與行動研究的各種好處,例如:為教師在教學上增權(instructional empowerment),使教師有更高的意願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對學生需求的注意;擴展教師的專業技能、有助於教師個別與集體專業的發展;對學習各種新知識具有更開放的態度、幫助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能從事反省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對自己與他人的教學信念進行探索等(Henson, 1996),也可彌補教育研究與教學實際的鴻溝。

funnyching 提到...

有效能的領導者融合學校生態,構築出學校組織,在其中身負領導者、學習者等多重角色,最重要的是,他也是個決策者;想要做出最有效能的決策,乃必須以正確的資訊為基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無邊無際的充斥著,而做為學校的領導者,就必須在這知識洪流理覓得一條生路,一條最適合學校組織環境、能引領學校願景達成的生路。質言之,資料的收集與揀選是相當重要的,收集到正確、精確的資訊,才能做出最為適當的決策。
以往學校在收集資訊方面,僅著重在學校的學生人數、男女生性別數、或是重視學生的成績、表現,而忽略了部分影響學生學習的資訊,例如學生的學習態度、風格等,無法深入了解學校發展的整體狀況,因此,建造資料庫成為當務之急;學校資料庫的建造,內容應該多元化,重視學校本位的發展內容,重視學校的人力資源,更應該有深度並隨時更新。然而,並非建造資料庫就可以順利發展,這只是其中的一步,校長等組織成員,仍需要配合進行適切的管理模式、組織創新,才可進一步的改革與發展。
近年來,校長權力下放,重視行政團隊的共同合作,收集各方資訊,廣納多方意見,建置資料庫,規劃適切的校務計畫;而教師也不再只重視教學而已,為了更加了解與幫助學生,也紛紛投入行動研究的行列中,落實教學相長。
學校領導組織以固有的傳統為基礎,配合日新月異的教育科技能力,促使學校組織效能的進展,更進一步的使學校組織蛻變,更為創新。

TONY 提到...

學校用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並非單一評估學生的成績,而是包括他們的成長、進步程度、學習態度等等。並利用這些資料,有效的分析與管理,做為改進、修正學生學習,以及整體課程規劃的參考依據,讓學校能夠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不斷的從學生的產出,回饋到課程的修訂、教學目標的訂定,以及生活輔導的方式等等。
文中希望能將學生相關資料有效的收集,例如能夠清楚的記載說明什麼人、時間、事物,如幾年級讀了幾本書、什麼時候完成那些調查結果等等。並能夠用年級、性別、不同背景等維度仔細細加以分析,才能夠有效的使用這些資料,得到可用的資訊情報。
但是這些資料的收集,並不是只有成績數字而已,因此需要靠有耐心有恆心的老師才收集得到,所以現代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傳授者,還包含觀察者、記錄者、分析者,以及執行者的角色。老師不但需要授業解惑,還包括觀察、紀錄、分析、回報及適時回饋的督導與管理。而在上位的校長必須讓老師瞭解這些角色扮演的意義與目的,並協助老師確實達成這些目標。否則光只有校長一人想利用資料來改進學校,或是老師想做卻沒有支援,這樣的組織是不容易變革成功,收集的資料也沒有任何意義。

資料來源: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7-3/data.html

belleza 提到...

學校人員或教育專業人員在做任何決策時首先須掌握完整和完善的資料與訊息,而資料的搜集並不能只靠決策者一個人,那可能會導致沒有效率的蒐集資料或資料的偏頗而導致決策的品質不佳。過去傳統常常僅是依賴一些數據即判定學生的學習表現的優劣。
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學校的教育品質提升有賴資料的蒐集,除了一些數據如學生的出缺席率、學生的學業成績、定期的標準化測驗等資料外,學校領導者應鼓勵教師共同參與合作,並分配蒐集不同方面的資料,如參入社區的觀感、家長的看法、以及第一線教師平時的觀察。此外,鼓勵教師在有疑處進行行動研究,切卻瞭解學生的問題,並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教師亦可以動態評量的方式記錄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僅以傳統測驗的方式評定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領導者可將這些寶貴的資料建置資料庫,亦可做為未來解決相關問題的參考。
決策者綜合以上各方面的資料方能做較高品質的決策,進而幫助學生學習狀況的改善,進而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促使學校成為有效能的優質學校。

showx2 提到...

在教育測驗與評量的領域中,近年開始強調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多元評量方法,欲顛覆傳統教室情境中,教師常以學生的知識測驗得分代表學生學習之成果,而導致教學過度重視實作表現方面的知識能力,卻忽略強調實作技能的重要性。

而將此回歸教育本位的評量方式運用在整個學校系統中,便可見建立資料庫之所需,因教育行政決策是一專業性的工作,其須建立於行政專業、系統思考及理性對話的機制上,且教育工作者更需藉選擇與篩檢有用資訊為基礎,才能有效發揮其行政決策效能。

一如檔案評量的實施方法,建立資料庫並非只漫無目的的收集一堆數據而已,其應更具意義地收集權衡校內、外環境的資訊、可確實掌握學生邁向重要課程目標之成長與發展的訊息,以及教師教學、學校整體課程規畫、人事運作等資訊,更重要的是,需納入學校會議、評鑑等的反省性證據,以利資料分析與評估,亦可用以診斷問題及尋求解決之道。此外,應鼓勵學校教師從事行動研究,以教學場域為研究對象,找出適用於其情境的有效教學方法,並將研究結果一倂納入資料庫中,以供學校增進其資料使用之效能,及改善整體發展中之缺失。

縱觀國內教育行政決策,其多數缺乏研究的基礎,且未能做好事前規劃與評估工作。因此,建立資料庫並時時更新資訊應可成為作出合理、可行及有價值政策之良好根基,以不斷精進學校改進策略,提升學校競爭力,並確實達成幫助和增進學生學習之最終目的。

Iris May 提到...

除了每日的教學,學校還擁有教學現場的資料可以讓教育做的更好,例如由學生成績變化,教師可得知教學或補救敎法是否奏效,由中輟率及復學率可知學校輔導是否可行,經由學生家庭訊息的調查就可以知道學區內家庭的社經背景分布狀況。然而做研究本身就費時費力,可能對老師執行教學或行政工作時間產生排擠,量化研究結果落實到特定地區的特定年級班級教育現場的適用性可能相異,該如何取捨?就有賴於校長對研究的定位。我個人贊同教師即研究者這個理念,因為知識無法脫離情境,概念性知識在各個特定真實情境中如何運用應有差異,接受到第一手資料的教師是最佳的研究者。如果校長支持學術研究與教育現場結合,學校內的資料有機會進一步發揮效用,真實研究結果又能回饋學校真實訊息,促成更有效的學術及教育現場交流。

提到...

校務之推動與計畫之擬定息息相關。周詳的計畫,能夠讓校務發展如順水推舟;盲目的推動,只會讓學校的發展如逆水行舟。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更必須具有高度的洞察力,能夠明確的從教育現場中「抽絲剝繭」,擬定相關的校務發展計畫,讓計劃是「合身」的,能夠拓展學校的優勢,彌補學校的劣勢;能夠善盡學校的資源,拓展學校的匱乏;能夠發揮人力的潛能,帶動團隊的成長;能夠結合社區的發展,彰顯教育的價值。

擬定校務發展計畫,絕非憑空取物,建築空中樓閣,而是應該有所本,有所據;其中的根本核心便是教育現場中豐富的資訊。大致而言,教育現場的資訊可以分為「教學」和「行政」兩大類,分述如下:

1. 教學:包含「教」與「學」。老師教學的成效、瓶頸、困境、資源,以及學生學習的歷程、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等等,這些訊息每天縱橫交錯於校園之中,而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必須有系統的建立與蒐集資料,才能依據資料評估與擬定策略,進而達到提升品質的成效。
2. 行政:包含「人」與「環境」。人即是行政團隊,行政團隊是校務發展與推動極重要的一個環節,包含各處室的工作執掌、進修發展、困境資源等等,皆是資料蒐集的重點。而環境的部份,意指領導者必須了解學校圍牆內外的空間與文化脈絡,包含校內建築、風氣;校外社區、家長需求等。領導者唯有清楚的掌握「人」與「環境」呈現的特質,才能夠擬制合適的校務發展計畫,循序漸進的帶動學校的成長,使其成為真正的有機體。

教育現場的資料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學校的發展和價值,因而有其深入了解之必要性;但,不可諱言,教育現場裡頭的資料是龐雜的、細密的,若單慿領導者或是行政團隊,依舊難以課盡其功,唯有所有成員的共同投入,方能夠真正深入其內,而非只有表層的探究。

herobilly 提到...

致力於學校行政工作的領導者,一定常常遇到需要做抉擇的時刻,而每位領導者也必定希望能做出有效的抉擇,而成功與否之關鍵,就在於是否能使用精確的資訊,本篇文章旨在探討資訊的運用是否能促進教育的改善,以及要如何讓資料的使用變得更有效。
首先,本文對資訊的運用是否能促進教育的改善,是採取肯定的態度,然而,接下來就要探討是由誰來蒐集資料,又該蒐集什麼資料。文中探討了老師作為一個行動研究者的可能性,以及由老師以微觀或個案研究之方式,去研究最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以往我們常常會討論教育理論與實務之間總會有落差出現,教育理論不是對每位學生都可適用,或許透過行動研究的方式,會讓教師找到最適合於個別情況之教育方式。
最後,探討該如何使用資料,文中提到這些調查後所得之資料,可作為判斷成就表現之規準,並決定是否對未達成目標者施予懲罰;或者是用於診斷問題並找出更有效能之解決方法。前者屬總結性評量,而後者則為形成性的評量,就領導者而言,現今單以總結性評量來執行評鑑或許是不足夠的,要更進一步以形成性評量幫助成員解決問題,或許更能促成學校的進步發展。

啟航 提到...

有效的教育者做作出有效率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必須基於正確的資訊,亦即如果教育家掌握了有利的資訊或知識,然後加上學習到確切的能力、技能及態度,了解學生學習型態,這樣的教育家都能夠判斷適切的課程、決策以達到任何該校想達到之目標。 每一年世界教科文組織或聯合國總會發佈一些數據,例如那些國家的學生最具競爭力、表現最好或大學院校得排名等,這時就有很多關心教育的媒體、學者、報章、雜誌就會大張旗鼓的熱烈討論起來,但是總是沒有具體結論。在上為的領導團隊,到底有沒有從數據從發現什麼呢?而不是一味的在意排名的先後。

在台灣對教育政策的實施,很多時候都沒有經過嚴謹的思考與分析,更沒有的完善的數據提供有利該計劃的推展,我想我們缺乏的是有利於本國國家教育統計資料收集中心,針對國內各種教育政策或相關設施做很好得評估單位。例如美國國家教育統計資訊中心的專業化程度很高,職員中有高學歷者不少,學術背景有教育,統計,管理,公共政策,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及電腦技術等等。他們與專業教育界和教育研究界保持密切的聯系。為促進專業水平提高,還辦有所謂的「中心大學」專門介紹和研討新的統計方法。高度職業水平使工作人員對教育實踐和學校的組織管理有較深的瞭解,對相關的政策問題比較敏銳。所以他們能不斷提出新課題,發展新的工作項目,採用新的測量方法和統計技術。這正是我們所需努力得方向。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系統以提供準確的教育進展指數,使政府,教育者,和廣大群眾能切實了解本國本地的教肓狀況,美國的經驗是值得研究的。一個社會無論教育投入的多少,可靠的信息數據總歸是制定合理政策的基本依據,而不應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奢侈。

空對華燈滅 提到...

Data-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讀後心得

學校進行改革,或是領導者進行決策,教師進行對學生或是自身教學的評鑑,都需要各方資料進行分析判斷。
文中對資料的蒐集所達成的效果持肯定看法,但是也提出先決條件必須是教師將自己視為一行動研究者,對學生的資料進行完整的蒐集,而非單一學也成就。校長則是引領學校成員與增權賦能。
其實資料蒐集必須結合知識管理的概念,也是學校創新很重要的一環,在科技進步的時代,學校成員能夠以電腦將資料儲存下來,學者張明輝提出在學校資料蒐集上的七個作法:
(一)妥善保存處理各項學校行政業務的文件、流程
及相關資料。
(二) 建立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檔案資料,將處理相關
業務的經驗加以記錄。
(三)舉辦新進人員業務講習,並由資深同仁擔任指
導人員。
(四)設置學校行政資料庫,依授權情況提供同仁參
考。
(五)利用電腦儲存重要業務及活動之資料,並備份或
製作成光碟加以保存。
(六)運用電腦網路將學校行政相關資訊上網,提供每
位同仁隨時查閱。
(七)對負責文書處理之相關人員,定期實施有關知識
管理方面的專業成長活動。
決策是以所收集到的資訊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常依據身邊既有的資訊作決定,因此資訊的精確度(目的性)以及收集過程的效率性是很重要的。

Lucifer7788 提到...

變革的整全系統觀是一種動態的、統整的,以及強有力的觀點,同時考量個體(例如教師)、整體學校結構、教與學的工作流程、政治與行政脈絡、廣泛的學校氣氛與文化,以及這些層面的彼此互動。

首先,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必須有同等影響力(針對疏離與團體思考,沒有單面向的解決方案);集中化或分權化均無法有效(同時需要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 與外部較大環境聯結是成功的關鍵(最好的組織可從內部與外部學習);每一個成員都是變革代理人(變革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交給專家,個人的心向與精熟是最後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