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17.衝突管理策略研究


湯姆斯(Thomas,1976)把衝突視為一連串的動態的過程,每一個衝突「情節」(episode)是在前一個情節結束之後才產生的,而其本身結束時所產生的「餘波」(aftermath),又導致下一個衝突情節的開始。
潘怡秋(2002)研究「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間的 關係」,其研究除探討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的內涵及 現況,以瞭解因著不同組織成員個人變項與學校情境變項所產生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的差異情形之外,並進而分析各衝突發生原因與學校效能、各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 能之相關程度。其研究兼採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法,係以臺北縣國民小學之組織成員(校長、主任、組長、導師、科任教師、職員)為研究對象,並以「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研究,內含基本資料、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問卷、衝突管理策略問卷與學校效能問卷四部份,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預試有效樣本79位,以因素分析、積差相關、信度分析,研究預試問卷的信度、效度;正式施測有效樣本451位,分別以描述分析、t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得到以下數項結論: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在「衝突發生原因問卷」的總得分上,屬於低下程度,在各向度之得分中,以「工作差異程度」最高,亦即「工作差異程度」為學校組織成員衝突發生最大原因;其次依序為「交流互動程度」、「資源分配情形」、「行政領導方法」;最低則是「學校目標差異」。國民小學組織成員在「衝突管理策略問卷」的總得分上,屬於中上程度,在各向度之得分中,以「接受共識」最高,亦即「接受共識」為學校組織成員最常採用之衝突管理策略;其次依序為「綜合統整」、「妥協折衷」、「綜合統整」、「逃離規避」;最低則是「委曲忍讓」。國民小學組織成員在「學校效能問卷」的總得分上,屬於中上程度,在各向度之得分中,以「校園互動氣氛」最高,亦即「校園互動氣氛」為學校組織成員認為表現最好之學校效能指標;其次依序為「社區關係」、「行政領導結果」、「教學課程安排」、「學生綜合表現」;最低則是「學校環境設備」。
二、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背景特徵中,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在「衝突發生原因問卷」上,均具有顯著差異。
三、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背景特徵中,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在「衝突管理策略問卷」上,均具有顯著差異。
四、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與學校效能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在各向度間亦多呈現負相關。亦即愈符合各項衝突發生原因,會導致學校效能的低落。
五、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在各向度間亦多呈現正相關。亦即愈符合適宜的衝突管理策略,會導致更高的學校效能表現。
  最後,本研究擬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以形成結論及建議,並提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主管人員、學校教育工作人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進一步相關參考文章及網頁如下:

☆潘怡秋(2002):國民小學組織成員衝突發生原因、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1.陳木金(2004),校長專業套裝知識的解構與校長現場經驗知識的復活。

2.Paul Collier's new rules for rebuilding a broken nation

17-1.Conflict Management Skills

17-2.Conflict Resolution Programs in School

17-3.Conflict Resolution Education

17-4.Now stop bulling

沒有留言: